近幾年來國外各大電玩展覽紛紛設立獨立遊戲專區,作為台灣最大的電玩展,台北電玩展在今年也首次設立了獨立遊戲專區「Indie Game Festa」,總共有近七十組團隊參展,就數量來說也算盛大。這次個人並沒有參展,純粹只是到場參觀並找朋友閒聊,順便拍些照片做紀錄,以下是個人對這次展覽簡單的概觀紀錄:
如果要說 TpGS 的獨立遊戲區跟傳統印象中的電玩展有什麼明顯的不同,第一眼馬上就有的感覺就是場地的型態吧。「Indie Game Festa」是與 B2B Zone(商業相談區)一同在台北世貿一館的二樓展出,這裡的布局簡單,光線明亮,沒有閃來閃去的效果燈或者巨大音量的音響,其實帶來的效果還挺不錯的,至少拍起照來簡單很多,連閃光燈都不用開。
B2B Zone 與 Indie Game Festa 時間只在 TpGS 的前兩日舉行,並僅限業界相關人士參觀,雖然說實際上入場資格並沒有很嚴格的規範,只要遞交個名片就可以拿到入場證了,不過大多數玩家並不會上到這邊來,所以出展者所會面對的參觀者多半都是海內外的發行商或開發商,展覽最主要的宗旨還是各種媒合的機會。
出展的團隊絕大多數都是台灣團隊,來自海外的團隊所佔的比例不高,以下簡介幾組個人有實際造訪或試玩遊戲的團隊與作品:(半隨機排序)
Manacell展出的是新作射擊遊戲《Space Cycle》,玩家所控制的戰機只能在圓形軌跡內移動,射擊從畫面中央出現的敵人,遊戲並可以同時讓兩名玩家各持手機/平板的一端進行雙人遊戲。遊戲概念有受到《Gyruss》啟發,不過我個人首先想到的環狀軌跡射擊遊戲其實是《Tempest》...
Team Signal 展出的作品是剛上架的《蚯蚓煉金術》,這個看起來非常莫名的蚯蚓養成遊戲在我的朋友圈內已經造成一股風潮,大家不只比長度,還比誰取的名字夠厲害!
以《雨港基隆》拿下今年 TpGS 國產自製單機遊戲金獎的 Erotes Studio 在此展出了新作《五月茉莉》的簡短體驗版,可以看到比起《雨港基隆》,介面更加順暢,並且加入了人物立繪隨著對話時的距離不同會切換尺寸的演出。
AppsGaGa是一人團隊,製作過多款小遊戲,並寫過數本遊戲程式教學書,以書籍為主要展出物品在場內顯得相當獨特。
terntek 所展出的《Monster Medic》也是一款強調雙人遊戲玩的射擊遊戲,兩個玩家將同時操控同一艘戰機,因此兩個玩家間的相互溝通與配合便顯得十分重要。
6ion Studio 所展出的《喵國物語》也是才上架不久的新遊戲,是款可愛的「喵族」們進行攻防的遊戲,玩法相當有特色。
ELiDEA 的攤位掛的海報雖然是《Shooting Fingus》,不過實際上試玩的遊戲還是《World of Finger》,而比起 2013 年在東京電玩展展出的版本,遊戲的完成度有著相當顯著的提升,畫面精緻可愛。玩家需要在三分鐘時間內進行星球的模擬養成,而當三分鐘時間到了之後,這顆星球將會交到下一個玩家手上繼續經營,因此也有可能自己經營過的星球,會在多名玩家經手之後,再次繞回到自己手上;當這種事情真的發生時,應該是會覺得十分感動吧?
HeatPot Games 的 match-3 角色扮演遊戲《Hero Emblems》也是曾經在東京電玩展展出的作品,已於日前正式上架,並獲得海內外媒體相當高的評價!
PlayOne Studio 展出多款遊戲,其中《企鵝來了》是已經上架的作品,是相當具有動作性的塔防遊戲,有點像是在扮演《大金剛》裡面的大金剛?
NASA8F展出的《森林英雄》是個很可愛的 match-3 類型遊戲,玩法特殊的地方在於每回合要依次在盤面放入三個方塊,回合結束後才會進行消除與連鎖。
開發出《戰國松姬傳》的 {uni} 團隊在此展出了新作《The Emerald Tablet》,遊戲以「合成」為主要目的,有著相當精緻的日式美術。
KEITAI 主要展出的遊戲是《Barry & Bruce》與《NUMBER GAME》,雖然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玩法與風格,但共通點都是很考驗反應力!
猴子靈藥開發許久的新作《傳奇軍團》在這裡首次公開!是強調陣型與技能搭配的奇幻風格回合制戰略遊戲。
三國是個被用到爛的題材,但是三國套上棒球呢?Moai City 的《三國好棒棒》是「掛機」式的棒球遊戲,棒球選手的組成當然就是那些知名的三國武將們囉。
響箭工作室展出的是新作《#PIXELS::TD;》,顧名思義就是像素風格的塔防遊戲啦,遊戲還在開發階段的前期,但已經能夠呈現出核心玩法。
以《The Guys》獲得 2014 年巴哈姆特 ACG 創作大賽遊戲組金賞的 Infini Studio,在這邊展出了開發中的最新作品《Lonely Light》,是一款操作鑽土機的探索遊戲。
來自美國的 Glowstick Games,展出的作品《Dark Deception》可以說是血腥恐怖 VR 版的《Pac-Man》?是這區裡面唯一使用 Oculus Rift 的遊戲。
原先我以為 Finger Volt 所製作的《艦隊神姬》是款射擊遊戲,不過實際看了遊戲玩法才發現這是款以艦船為配置基地的塔防概念式遊戲。
NOMADS 的《Dungeon Clash》先前的群眾募資專案有著不錯的成績,玩法是棋盤式的回合制戰略遊戲,有著多樣的角色特性。
Cutkey Studio 的《符文爭鋒 重生》是款探索式遊戲,當遭遇敵人時,則需要依指示輸入相對應的符文來戰鬥。
遊戲製作團體 Narrator 展出《伴星》、《ARK》、《與死神度過的七日》等多款文字冒險遊戲作品。
由 UWAN 製作的《Lightning Fighter 2》應該可以算是現階段台灣自製縱向射擊遊戲的代表作,單以觸控螢幕本身來玩就已經有不錯的操作性,搭配 iCade 後操作感就更加像是大型電玩啦。
採用「碰撞式戰鬥」系統、標榜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的動作角色扮演單機遊戲《永恆的賽妮亞》亦在此出展,完整版遊戲可以免費下載並沒有收費要素,在網路上已掀起不少話題。
其他出展團隊與攤位概況請直接參考以下照片,團隊名稱或者遊戲名稱都有盡可能入鏡。但因為時間關係,有些團隊個人未能打到招呼,也有部分攤位不巧在我經過時沒有適當的攝影時機,或者已經在收拾攤位,所以沒有拍到照片,請多包涵。(照片排序不具意義)
個人跟出展團隊聊天時聽到了一些特殊的現象,例如,來到台北電玩展 B2B Zone 與 Indie Game Festa 參觀的海外廠商代表,有時候相較於遊戲本身的玩法、設計或營運模式,更感興趣的反而是遊戲背後的開發技術、開發時程與人力資源分配狀況。原因可能是他們並非是以尋求產品代理為目的來觀展,而是想找到能力符合需求的外包團隊。像這種情況個人在東京電玩展獨立遊戲專區或者 bit summit 就比較沒有聽說。
不只是來看展的人有著不同的目標,出展者們也可能各自有著其出展目的。例如有出展者是帶著已獨立發行的產品來參展,目的並不是想再為現有的作品找發行商,而是想透過既有實績的展示,累積知名度與人脈、創造往後發展的可能。也有團隊是希望能夠透過出展,找到能夠協助遊戲移植到其他平台的合作對象;甚至還有純粹就是標榜著自己有接案能力,希望能有案主發包的出展者。
另外個人有聽到海外廠商對於現場台灣團隊展出的遊戲主要題材與類型的看法,表示展場內確實有一些題材很特殊、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但遊戲玩法就比較侷限在特定的幾種類型之下,像是賽車類的遊戲就完全看不到。當然對於獨立遊戲開發團隊來說,很多類型的遊戲並不是不想做,而是礙於技術與人力規模而無法去做,只不過個人覺得遊戲題材與種類方向的多樣性與否是當地遊戲製作能量是否興盛的一種指標,而台灣的獨立遊戲開發者們顯然還需要更多努力。
就個人所訪談到的出展者們來說,大致上對於這場展覽多是持正面評價的,不論是廠商、媒體還是開發者之間的交流氣氛也頗為熱絡。相較於幾乎被外國廠商產品佔據的台北電玩展主展場,二樓的 B2B 與獨立遊戲區才比較像是,真正能夠看到台灣本地作品的展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