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加州洛杉磯 Culver City 舉辦的獨立遊戲盛會「Indie Cade」近年有愈搞愈大的趨勢,從 2011 年就開始到現場與會的 IGDSHARE ,2013 年依然是沒有缺席囉。但由於 2013 年秋季之後我們幾乎是大型活動滿載,而沒有機會舉辦以今年 Indie Cade 作為主題的分享會,也比較沒有時間寫長文,直到現在才終於把這篇簡單的 Indie Cade 2013 概觀紀錄寫完,雖然時效性是稍微過了點,但我想還是有些新奇或者值得參考的內容在其中吧。
基本上這幾年下來的 Indie Cade 活動流程沒有太大差異,首日活動「IndieXchange」是開發者及開發相關人員專屬的會前會,地點一樣是在具有當地活動中心性質的「老兵紀念館」。
才說「跟去年一樣」而已,馬上就來了個新鮮的啦!2013 年 IndieXchange 入場報到時所給予的識別貼紙不再只是讓你寫上姓名而已,而有數種不同的預設詞句可以選擇,還可以貼複數張在身上,讓你更加能夠展現自己的個性,也更容易找到有相同興趣的同好攀談!
另一個新鮮的,為了促進與會者之間的名片交換,這次主辦單位還設計了一款「名片卡戰」遊戲,讓你的名片瞬間成為戰鬥牌,隨時跟人見面就可以喊「抽牌!」
至於 IndieXchange 的活動內容呢,則分為講座和交誼兩部分。由於 IndieXchange 的與會者多半有著自己的遊戲作品,所以在這邊的講座並不以遊戲製作技術或遊戲設計概念等「如何製作遊戲」方面的議題作為主題,而是以遊戲平台選擇與遊戲推廣策略為主要方向。這次三大主機商 SONY、Microsoft 與任天堂都有著介紹該如何將作品上架到該公司專屬平台的講座,也各自開設了專屬的諮詢室,協助(或推坑)獨立遊戲開發者們把作品搬上各自的平台。另外遊戲專用頭戴式立體顯示器 Oculus Rift 也在此有類似的講座。
另一方面就是遊戲的行銷推廣了,對於獨立遊戲開發者來說,「如何有效推廣遊戲」這問題可能比「如何做出一款遊戲」還要難,在這邊就有著來自數家行銷或社群經營公司的專家們為開發者講解可行的方向與諮詢服務。
交宜部分就單純多啦,就是大家在大廳吃喝閒聊,偶而來場卡片戰鬥!
講座的時間集中在上午,中午過後,就到了 IndieXchange 重要的遊戲測試活動時間!快想辦法搶佔一個位子(和插座),展示自己的遊戲吧!
這裡不限定展出什麼樣形式的遊戲,即使多數與會者都是用筆電或者平板電腦展示遊戲,帶來了卡牌或者桌遊的遊戲設計者也不少,甚至還出現過拿會場供應的巧克力豆充當遊戲籌碼的情形XD
這當然不是什麼大規模的展覽,但既然場內絕大多數都是遊戲開發者或相關人士,能夠得到的意見回饋就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也是個直接向平台商們展示自己遊戲的大好機會。
總之這是個形式和氣氛都非常輕鬆自由的試玩會,在試玩會進行的同時,還有樂團在一旁 live 演奏經典遊戲樂曲呢。
Indie Cade 主場地位於 Clver City 市中心的一片廣場上,包含了 Indie Cade 競賽的入圍作品展示、工作坊、贊助廠商攤位、戶外型遊戲等等,由許多帳篷所組成,這幾年下來帳篷有愈搭愈多的趨勢,顯示這個活動的展出內容是愈顯豐富。比較可惜的是,2011 年起連續兩年出現在 Indie Cade 廣場作為精神象徵的巨型 Space Invader,可能因為已經過了使用年限,這年並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
2012 年大受好評的「紙箱遊樂場」活動,2013 年當然還是要持續舉辦囉!
只要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甚至是廢棄品,再加上瓦楞紙箱與小朋友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能夠打造出充滿歡樂的遊樂場!
如果您還不清楚這是什麼活動的話,請參考我們的這篇文章:9歲男孩打造的遊樂場!《Caine's Arcade》
不過,當你把瓦楞紙箱交給中年大叔,他就會變成 MADAO,呃不是啦,是變成表達訴求的一種有利工具!像是下圖的這位老兄,就在身上掛著「尋找 Object C 程式設計師」的牌子,希望能夠在這個場合裡找到能夠配合的合作對象。
可別以為他是在搞笑或是來亂的,他手上是真的有款相當有水準的作品在開發。這是款畫面完全用 Wireframe 構成的戰車射擊遊戲,風格很像 ATARI 在80年代推出的大型電玩《Battle Zone》,但不論是畫面的表現或者遊戲系統都比《Battle Zone》豐富得多,當這位老兄聽到我跟他說這遊戲很像《Battle Zone》後,就乾脆把內幕講給我聽了:原來他這款遊戲曾經上架發行過,卻因為被 ATARI 投訴而遭下架,但在事後,ATARI 又回頭找上他,希望能夠買下他的這款作品,當作新版的《Battle Zone》發行,這位老兄很有骨氣的以一句「Fxck Off」回絕,並決定把這款戰車射擊遊戲徹底強化,好回頭打 ATARI 的臉,但是他一個人手腳不夠,才會想在 Indie Cade 這裡尋找合作夥伴。不知道老兄他現在找到合作伙伴了沒有?喔,對了,他說他並不排斥跨國遠距合作,如果有台灣 Object C 程式設計師想跟他合作的話,我們這邊有他的聯絡方式喔XD
Culver City 距離好萊塢不算遠,當地有著不少攝影棚或者影像後製工作室,Sony Pictures 的總部也就在這裡,可能是因為這層地緣關係,SONY 相當大力的贊助 Indie Cade,並且每年都有在這邊設置 PlayStation 系列主機的試玩帳篷,PS3 與 PSV 是不用說,就連當時全球都還沒上市的 PS4,這裡也有大量的主機與 PS4 平台上的獨立遊戲可以試玩!
相較於在 Indie Cade 前半個月舉辦的 Tokyo Game Show 試玩 PS4 要排上至少半小時的隊,在這裡只要等一下就可以馬上玩到多款 PS4 遊戲啦!
但這次 SONY 沒辦法搶盡所有風頭了,因為前幾年 Indie Cade 幾乎沒什麼蹤影的任天堂,這次擺出了相當大的試玩展示陣仗!
過去任天堂對於獨立遊戲開發者的態度給人感覺是不算積極,但這次 Indie Cade 展現出來的誠意與企圖是很強烈的,只可惜對開發者而言,平台的開放性尚不足,也還有著難解的區域限制問題。
很棒的一點是,只要在任天堂的攤位有試玩遊戲,就可以跟服務台免費領取一件印有點陣瑪利歐圖像的 T-shirt!
開放平台式主機 OUYA 雖然沒辦法像 SONY 或者任天堂有著那麼大的攤位,但藉由每小時舉辦比賽、勝利者可以馬上獲得一台 OUYA 主機的噱頭,也成功地吸引到非常多人來挑戰。
主機平台之外,也可以看到 Unity、Unreal 等遊戲引擎的身影。
在尖峰時段時要試玩還要排隊的熱門攤位:Oculus VR!我之前曾經試用過 Developer Kit 版本的 Oculus VR,而現場試玩使用的版本呢,相較之下螢幕更加的細緻,不像 Developer Kit 版本有解析度不足、點距看得很清楚的問題,效果更加逼真了。
老實說,這情景看起來有點可怕...好像過往的科幻作品會描寫的、人們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的那種情景。在現場還不大有這種感覺,但這張照片看著看著,感覺很多 Cyberpunk 式的畫面就這樣浮現在腦海...。而雖然 Oculus VR 只能夠做到視覺方面的虛擬效果,操控介面還是傳統的鍵盤滑鼠或遊戲手把,操控介面與視覺體驗還沒有完全同調化(光是戴上 Oculus VR 後可能摸不到鍵盤在哪或者按不準鍵就是個大問題了),不過也確實有許多開發者正試圖以其他體感操控介面來試圖輔助、補足這點。
例如這整套裝備看起來很誇張的《Project Holodeck》系統,除了 Oculus VR 外,還加上了兩組 PlayStation Move 來進行玩家的空間定位,以及一組 Razer Hydra 作為高精密度的動作操控。
另一套《InnerSphere VR》更誇張了,用了一個球型框體來讓玩家可以在裡面不受方向與距離限制的走動。(其實我覺得最適合這個框體的遊戲應該是《超級猴子球》系列XD)
不只是廠商或引擎商啦,Indie Cade 的主角可是獨立遊戲製作者與作品們呢!入選 Indie Cade 的作品在這邊有幾個展出區塊。
畢竟自幹精神也是 Indie 文化的一環啊!不只軟體自己開發,很多時候就是要連硬體都自己來才酷!看這台手工打造的遊戲機台!
Indie Cade 並不僅止於這種園遊會式的展覽,對開發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多場專題演講與座談。2013 年 Indie Cade 開場 Keynote 的主講者是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America 的 Adam Boyes。
Indie Cade 常客 John Romero 這次帶來的是《毀滅戰士》20周年紀念回顧座談!
還有《迷霧之島》也 20 周年啦,開發者 Rand Miller 將來訴說這款遊戲的開發故事。
當然也不是只有回顧老遊戲的開發故事而已,看看 Jonathan Blow 的最新作品《The Witness》到底是在玩什麼?
Indie Cade 演講或座談的主題其實比較少談技術或方法,更多時候是想法的交流與議論,例如這次就有場座談是獨立遊戲評論家們談論「遊戲評論這件事」與遊戲評論家在這個圈子裡所處的位置。
而除了室內的大型演講外,Indie Cade 廣場內也有帳篷在進行較小型的座談。部分內容與概況可以參考站上這兩篇文章:群眾募資經驗談、遊戲系統與角色人格
帳篷區還有個刺激的活動叫 Game Slam,提供給開發者上台介紹自己遊戲的機會,不過每個開發者所可以使用的時間只有三分鐘!所以要怎麼樣才能在極短時間內清楚的讓聽眾們對遊戲感興趣?這可不是個容易的挑戰呢。
Game Slam 不限制遊戲類型與展示方式,因此也會有設計者介紹卡牌桌遊型的遊戲。
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 Game Slam 不論是報名者或者聽眾都較往年少,氣氛也沒那麼熱絡,但依然是個將自己的遊戲介紹給大眾、並練習或學習發表技巧的好機會。
Indie Cade 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特色,就是活動在週六那天會進行 Night Games,在夜色之下進行遊戲吧!
在夜晚進行遊戲絕對不單純只是氣氛好而已,而是有些遊戲的設計就是適合在光線微弱的場合進行,例如這款《Edgar Rice Soiree》是使用 PS Move 控制器上的光球來進行遊戲,玩家必須隨時抓住兩個亮起自己代表色的 PS Move 並且按下 PS Move上的按鈕。隨著遊戲進行,PS Move 光球的顏色將會改變,玩家要快點找到變為自己代表色的 PS Move 並按下按鈕,如果來不及就算失敗。規則其實很單純,但玩起來可是緊張刺激,重點是旁觀者亦能從這遊戲過程中產生的畫面感到妙趣橫生。
《Soundodger》是款彈幕閃躲型節奏遊戲,彈幕會隨著音樂產生與移動,遊戲單純用滑鼠玩已經是相當有趣,但如果搭配 KINECT 感應,讓玩家直接化身為遊戲中的游標,玩起來真的像是在跳舞,而且趣味度倍增。
把地板變成遊戲畫面是一招,那麼把天花板變成遊戲畫面呢?躺著像在觀星一樣,用《Constellation》這款遊戲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星座吧。
不過也不一定要是有特殊設備機制的遊戲才會在 Night Games 出現,這裡還有許多以強調視覺效果的遊戲展出,時而迷幻時而繽紛,美國人們也多半熟於這種 party 場合,音樂一放下去該 high 起來的時候沒有人會靜靜站著!
Night Games 的遊戲陣容會定時輪替,一直持續到晚上 11 點,帶給人的感覺是一種開放空間式、以遊戲聲光為主角的熱鬧夜晚。
最後是該年度 Indie Cade 主要獎項的入圍遊戲展覽,跟往年一樣是借用當地消防隊的室內集合場為展出場地。
因為是在假日而且免費入場,因此可以看到不少家長帶小朋友來這邊玩遊戲。
看小朋友們聚精會神的玩起《Tower Fall》!希望他們玩完之後還是朋友。
其中有款特別需要一提的作品《Pico》,這是款非常特殊的解謎遊戲,玩家需要拖拉多個視窗,組合出可以通往出口的路線,遊戲的過程並不是把所有視窗從頭到尾拼出一條路這麼簡單,在路途中會有需要交換、反覆運用不同視窗才能夠順利向前邁進的情況出現,其實難度並不低,但無疑是個令人驚豔的設計,而更讓人驚奇的是,我們在現場認識了這款遊戲的製作成員之一 Josephine Tsay,她可是位台灣人!我們即將進行的 140222 場次分享會,就將邀請《Pico》的製作團隊與我們視訊連線,分享這款遊戲的製作心得,有興趣者請快報名喔XD
以上就是 2013 年 Indie Cade 的參訪紀錄,這篇文章內容僅以活動整體的概觀為主,主要還是希望可以讓大家看到外國的獨立遊戲慶典型活動大概是什麼樣子,有著什麼樣的氣氛。關於演講和座談的內容,很遺憾地由於時間和人力問題,沒辦法在此提供較為詳細或深入的紀錄,如果有讀者對於 Indie Cade 哪場議程特別感興趣(2013 年總議程請參考此網頁),願意幫忙整理成文章的話,我們很樂意提供手上的錄音檔與照片給您,共同創造社群的分享力量,謝謝!
看起來超有趣的!!